1:龍葵

小時候在西港的外婆家住了幾年,那邊是很農村的生活環境,腦子喜歡找蟲的開關就是在鄉下田野間被開啟的,所以也就會時常到野外東翻西找,不過那時也只對蟲有興趣,至於旁邊的花花草草則一點都沒感覺不過我開始對野菜產生的第一印象是在我念的小學,松林國小,當時小學二年級。

現在學校的操場大多都是種類單一且整理得整齊乾淨的草坪,不像那時我們念的小學操場有著很多種野草,在以前的母校操場裡有一種叫做黑甜仔菜 (龍葵:圖1) 的野菜,其數量非常多,是從小伴隨著我長大的鄉下兒時回憶,黑甜仔菜會結深紫黑色的果實 (綠的有毒不能吃),雖然小小的但吃起來卻很甜,所以每逢果實成熟期,我都會利用下課時間,拿著紙盒跑到操場去採集這些果實,然後上課就偷偷當零食吃XD

除此之外,我外婆和我媽也會時常到田間或路邊採集嫩的黑甜仔菜葉,然後炒肉絲香菇絲再烹煮成黑甜仔菜粥,這一味是一路從小吃到大的記憶風味,一直到現在,我外婆還是會採一大堆的黑甜仔菜給我媽拿回來料理,而只要煮成粥,我們家就都是拿著大碗公盛著吃,一大鍋的粥瞬間就見底了。不過要說真的開始認野菜及其他花花草草則是要到高中參加登山隊的時候,雖然山林間有著與平地絕然不同的植物相,但我還是比較喜歡可以吃的,所以就買了本野菜圖鑑,一個一個開始慢慢地認,直到現在還是很喜歡認識可以吃的野菜並了解其烹調方法,也因為這樣再加上去石梯坪做生態調查,才更進一步了解到令我敬佩的阿美族野菜文化。


阿美族的生活智慧 野菜:

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88099/

就在先前不久看到上下游的這篇文章,讓我想起在港口國小第一次接觸到部落利用野菜的方式,當時是學校老師Candy要準備教小朋友做窯烤披薩,在外頭試窯的時候就順便先烤了些東西,結果一靠近看發現這個外型看起來像小南瓜的植物也太可愛了點~後來一問之下才知道這是苦茄,當地人稱輪胎苦瓜 (2),其實阿美族是很愛吃苦的一族,常常把野菜的苦當成一種品味的享受,而且據說苦茄切半跟帶有油脂的肉類一起煮湯會變得清甜,苦味也跟著消失了,好想試試看啊~~~! 當天除了苦茄還有他們這邊的山茼蒿 (3),看起來可能是昭和草,炒蛋也超好吃~! (根本吃貨來著XD) 還有小巧可愛的蕗蕎 (4),味道像一般的蕗蕎但比較清甜 (當地人跟我說是珠蔥…)。當地還有一種水果也是很有趣,它叫毛柿 (5),部落的人會等到這種柿子成熟掉到地上後才會撿回食用,而毛柿的葉子則會用來當作發酵米酒用的種麴培養物。

2:港口部落阿美族特愛的苦茄

3:港口部落當地的山茼蒿,炒蛋超好吃~!

4:港口部落當地的另一種蕗蕎

5:毛柿,果實成熟可吃,葉子可以當培麴的基質

野菜除了是阿美族的日常生活之一,也有人將野菜、海鮮和部落的海洋元素結合西式餐點的巧思,推出精緻的美食品牌,它就是位於靜浦部落的陶甕百合春天”~!!! (6) 若有到石梯坪遊玩的捧油,非常推薦順道到這間餐廳用餐喔,不論是裝潢或是擺設,整間店都充滿著海洋民族的氣息,但是由於我太愛他們的料理了,一上菜拍完照就都在認真地品嘗,結果除山苦瓜之外,都沒記下這些野菜的名字XD (7),不過這裡的大多數食材都是用當地附近的資源來做的料理,不論是海鮮、竹筍、芋頭、野菜等等,為了認 (ㄒㄧㄤˇ) (ㄩㄥˋ) (ㄇㄟˇ) (ㄕˊ),下去再去造訪的時候要記得做筆記~!

6:超推的陶甕百合春天

7:陶甕百合春天的餐點

其實港口部落利用野菜的方式還不只這些,還有林投心 (類似半天筍)、麵包果、茅草心、咸豐草等等,光是跟著部落的人一起學習如何利用當地野菜就讓我high了老半天,更何況還有海鮮跟醃漬物的文化,而且海邊的各式海菜也是他們的重點美食 (8),只要入秋轉涼之後,當地的Ina就會開始到岸邊採集海菜,到了冬天更是海菜的旺季 (去做生態調查的時候順便跟著去採==+),更多有關港口部落的野菜文化等之後調查時再慢慢累積故事來跟大家分享。

8:口感滑溜的海菜

大家瘋原生種好嗎?

http://e-info.org.tw/node/118325

        前面歡樂的美食分享文差不多要先告個段落,接下來要來聊聊一些飲食與生態之間的概念。其實在上下游的一個阿美族三個割草機一文與環境資訊中心的原生野菜不容忽視一文中,都有提到原生野菜不論是文化價值、營養價值甚至是生態價值上,都對於現今的生活環境提供了莫大的助益與省思,而我本身也是非常推崇多食用台灣原生種的作物以及製成的產品或料理,這或許可以是個屬於台灣農業另一個發展的契機,但,很多時候事情往往沒那麼單純,就用馬告來說個故事。

        之前在準備香料戰爭所造成全球性生態浩劫的課程時,就剛好順便了解一下台灣原生種香料:馬告。馬告又稱山胡椒,是一種樟科木薑子屬的台灣原生種喬木,大多分布於台灣中部到北部的中低海拔闊葉樹林間,分布的族群數量龐大,是一種泰雅族、魯凱族、排灣族的重要香料,因具有豐富的精油及迷人的檸檬香氣,因而時常被用做料理、傳統醫療以及祭典中,馬告在泰雅族的族語裡也代表著生生不息、永續循環、協調與溝通的概念,甚至把棲蘭山並命名為馬告,可見馬告的重要價值與精神對於原住民來說是何等重要。

        由於20幾年前許多人就逐漸知道馬告的美味與各種經由科學證實的療效之後,市面上對於馬告的需求量開始大增,而在當時,馬告並無法人工栽培和繁衍,然而採集馬告都需要將枝條折斷才能採集果實再做後續加工,經過折斷枝條的樹要再等2~3年才能再結果,加上馬告是雌雄異株 (只有雌株會結果),使得當時馬告一度瀕臨絕種,試想當時數量有如路樹的馬告在人類欲望與商業利益的膨脹之下竟落得如此下場,反觀早先部落的人因為沒有經濟因素的介入,用多少採多少的習慣,讓馬告得以永續繁衍。幸好在桃園農改場的努力之下,終於成功用人工的方式幫馬告育苗,並開始著手進行馬告林的復育,以至於我們大家才又可以使用非天價的馬告 (最貴可達12600)

        其實當時準備香料戰爭在閱讀生態史的資料與馬告的資料時,發現雖然時空背景不同,但類似的事情卻一直再發生 (後續再陸續跟各位分享人類活動下的全球生態史),因為需求增加但又沒有生產的配套措施與生態概念,不論是什麼原生種都有可能因為人類的慾望而滅絕,而這種例子在地球生態史上比比皆是。

與大自然共存:

        以上的例子其實是在闡述一個生態的概念,叫做承載量,也就是一個區域環境所蘊藏的資源與空間可以負荷多少的生物在此生存,人類當然也包含其中,當人類從環境中擷取的資源已經超過環境原有的承載量時 (這是可以藉由生態演算公式算出來的),勢必會造成當地的生態浩劫。而原住民原先在自然環境中採集野菜供作食用,因為用多少取多少的精神,使得採集量與生態承載量處於一個平衡的狀態,即使是耕作也是種來夠吃就好。若是真的要進行商業用的採集或種植,就得需要評估此環境究竟能提供多少配給,並不斷的回饋環境永續的資源及照顧到生物多樣性。

對於原住民與大自然共存的智慧一直是我在學習的目標,在港口部落,每一代的小孩都會跟著他們的InaFaki學習如何與大自然共存,不論是山林或是海洋,也因為看到太多人類與環境的歷史事件,以及現今的各種食物與生態之間產生的掠奪 (像是因為過度漁撈使得海洋資源枯竭),都讓我一再的省思今日農業與食物的經濟體制下如何與我們的環境生態共存共榮。我並非反對商業,反而有時透過商業行為可以讓居民生活的更好,但重點是如何進行合理且公平的買賣,生產者如何注重生態以及永續的觀念,並導入農業體制內做好農業綜合管理,再藉由思考發揮創意,讓台灣的各個產業也可以擁有原住民的智慧,與大自然共存 (可以試著先閱讀上下游的黑面琵鷺輸給黑面馬路,茄萣濕地開發定案一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li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