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的孩子這部台灣電影的場景就位於花蓮縣豐濱鄉港口部落,主要紀錄部落的 勒嘎·舒米  (Lekal Sumi)為了保護家鄉的農田不被飯店業者收購,而開始進行修築水圳以及稻米的復耕,從起心動念到說服部落,最後成功復耕,這中間經歷過無數的挫折與阻礙,為的就是再次讓農地活起來,進而帶動部落的青年返鄉與文化的傳承,希望部落的孩子可以找回自己土地上生活的自尊與自信。而這是大多人耳熟能響的海稻米復耕歷程與精神,但其實,農田的復耕所帶來的效應還不只這些,我們以昆蟲為主來拼湊出農耕行為與否,如何影響農田生態系的衰落(I) 與興盛 (II)

海稻米的首次田間生態調查:

        目前進行海稻米復耕計畫是由林務局與台灣好食協會一同協力參與,而這次的計畫除了維持農地耕作活動外,也想建立屬於石梯坪海稻米的生態樣貌,托好食協會秘書長吳美貌老師的福,與我一同首次來揭開看似平靜的稻田裡頭,波濤洶湧的昆蟲群落與互動,希望未來可將調查資料設計成教案,進一步帶入部落學校的食農教育教材。

        先簡單介紹一下水稻田的生態調查方法,因人力與時間有限的關係,動物的採集以掃網法為主 (1),其次是穿越線調查法,掃網法的採集範圍是田裡的作物與田埂的野草,並將採集到的樣本裝到夾鏈袋,再帶回作生物鑑定,而植物的調查則是採穿越線調查法,行走於田區並拍照記錄行經的所有植物種類 (2),植物的拍照重點會紀錄整體植株、莖或枝條、葉子、花、果實或種子以方便鑑定種類。

1:田間掃網法

2:動物或植物的穿越線調查法

其實在整個生態調查過程中,最刺激也最耗生命值的部分是在於生物鑑定,而這也是生態調查門檻最高的部分,像是採集回來的昆蟲要先倒在白紙上 (3),先挑除雜物,接著把這些昆蟲依照其特徵作分類,主要分到科別,如果可以則鑑定到亞科、屬甚至到種,並將這些物種拍照存檔。

3:生命值快歸0的昆蟲鑑定

其實在鑑定的過程當中,會發現最有趣的田間轟趴並非平常容易在水稻田看到的昆蟲,像是蝗蟲、椿象、蜻蜓或是豆娘,而是各式各樣不起眼的小昆蟲們,像是甲蟲、蜂類、蠅類、葉蟬、飛蝨等等,雖然體型小,但仔細觀察會發現有些很美麗,像是種類稀少的花翅實蠅 (4),有些則會協助農夫防治害蟲,像是數量稀少且會取食害蟲及植物花粉的黑胸兼食瓢蟲 (5),有些長的超可愛,看似甲蟲但其實是蠅類的黑甲蠅 (6),而這些種種的小昆蟲們正是建構出農田生態系的動物相最重要的基層成員,這也是生態調查的核心所在,雖然目前的資源只能調查到昆蟲和植物,但也唯有一睹這些小生物們的轟趴,才能完整建構出農田生態系的樣貌,也藉此調查的資料整理,帶著大家來看看這些生物的生活與人類的農耕行為是如何產生緊密關聯的。

4:翅膀具有美麗花紋的花翅實蠅

5:數量稀少的黑胸兼食瓢蟲

6:看似甲蟲卻是蠅類的黑甲蠅

人類農耕行為如何影響農田生態系:

7:農田耕作與否如何影響生態系的變化

如圖7所示,以石梯坪海稻米的情況來說,部落年輕人口外移,留在部落的大多是年長者及小孩而使得人力缺乏,當部落開始對於持續耕作這件事已力不從心的時候,就會出現農地休耕的情況,接著就是太陽的孩子影片所述的土地插牌出售,開始蓋起民宿或飯店,甚至在其他地方的閒置農地則被拿來設置成工廠,農地他用除了讓部落的孩子失去根本,也連帶影響生物們棲息的居所,當業者開始營業勢必會有噪音、廢水或產生垃圾等問題,如無嚴加控管則容易造成環境汙染,使得原先棲息於此的生物被迫遷移,而當農地大量減少到生物難以居住的時候,即是生物們消失的時刻。

但或許有些人會說我們民宿或飯店周遭的生態很好啊,都會看到有很多蟲飛來飛去,如同前面講的,生態調查的核心在於一窺田間生物的完整樣貌,也就是說我們一般容易看到的生物或昆蟲都是耐受環境壓力較強的物種 (此概念並非只有汙染或農藥的使用,還包含生物的環境適應力、競爭力及繁殖力等多種因素),舉個例子,東部田間最常見的瓢蟲為橙瓢蟲 (8),但黑胸兼食瓢蟲 (5) 數量相對少很多,而當我們看到橙瓢蟲的時候就會很開心的說,你看有瓢蟲耶~生態不錯喔~~等等之類的,殊不知或許已經有很多生物默默離開這個舞台了。

8:石梯坪海稻田裡數量頗多的橙瓢蟲

另外,當農地棄置休耕但不想出售時,田間就會開始雜草叢生,這時就會出現兩種現象,其一是有些部落的老人家會因為田裡長了很多草,看了不舒服就噴個除草劑,讓田看起來乾乾淨淨的,卻不知此舉對於田間生物來說儼然是個大浩劫,我們看到除草劑噴下去草都死光了,那原先居住於此的所有生物們的下場呢?沒有了草就等於沒有了居所與食物,而很多生物除了會因為噴灑除草劑導致死亡外,還會因為除草劑的殘留而遲遲無法回到原先的居所,臨田的生物也會因為除草劑的汙染而紛紛走避,此外,除草劑滲到土壤以及水源區裡,同樣也是帶來了生物的大浩劫。

其二,則是閒置不處理,任由其自生自滅,這個看起來或許好很多,因為這樣就不會破壞生態,生物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了~?事實並非如此,前一篇文章有提到,農業本質上自古以來就是人類行為的介入,而改變地貌的一種生態干擾現象,因此談到農業生態系的生物因子除了植物、動物、細菌、真菌或是其他微生物之外,還需考量到人類的施作行為與耕種的作物種類,也就是說少了人,這個原先是農地的生態系就會失衡崩解。

其原因有二,如果停止耕作,水源的供應也就跟著停止,造成水圳荒廢進而影響水生生物的棲息空間,像是水黽、淡水螺類、水蠆、蝌蚪等等的生物因而跟著消失,再者,斷水而造成土地乾旱,連帶影響較需要水分的野 草種類也跟著消失,只剩可以適應此環境的優勢種野草大量蔓延生長,植物多樣性降低意味著,地表上及地表下以此為居所及食物等所形成的豐富生物互動網絡也跟著大大減少,剩下的也就是大家時常看到好多蟲在飛來飛去的景象,而這其中的成員大多是台灣稻蝗、稻棘緣椿象、紅後負蝗、長翹寬頭實蠅等等的優勢昆蟲 (9)

9: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分別為台灣稻蝗、稻棘緣椿象、紅後負蝗、長翹寬頭實蠅

那這跟農田本身會有什麼關係?如果有在進行農耕的人勢必都知道養土的重要性,也就是藉由人類的行為適時補充土壤營養分,像是施肥或是推肥等,以及各種野草衍伸出豐富的土壤生物,而這些生物與野草的互動也帶給土壤很多的養分,那如果任其荒廢而置之不理,所造成的土壤問題便是土質劣化,缺乏生機,因為農地並非各位想像的草地或森林地一樣有自己的一套生態循環系統,缺了農夫的耕作,農田就缺少了水源並失去農田生態系該有的循環模式。

 

故事未完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li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